300年內(nèi)活性大的或者酸咸性大的物質(zhì),能夠穿透玉皮,進入玉理;其他物質(zhì)只能附在表面。500年之內(nèi),一般物質(zhì)可以透過玉器的表層;水銀可以在玉器上形成霧狀,或進入紋綹。1000年左右,一般物質(zhì)均可以進入玉器的肌理;水銀可以在玉器上形成殷紅或灰黑色斑點,或者形成有規(guī)律的條狀或根狀灰黑色紋飾,如牛毛紋。古玉受沁后的狀態(tài)五花八門,古玉受沁的名稱也很多,我們大體整理如下: 一、渠溝黃。這里的“黃”字統(tǒng)指發(fā)生了變色的現(xiàn)象。玉器變色先從渠溝之處變化,色澤變深、變舊。要色變到這種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包漿。傳世玉器生成包漿很快,有二三十年變可顯現(xiàn)。入土生成包漿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遠也不出包漿。玉生包漿,年代越久,包漿就越厚。 三、 霜塵沁。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塵,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要到這種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 綹璺沁。綹璺沁里面沁進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銀需200年以上。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