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8日,由《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珠寶學院》與《北京大學寶玉石檢測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首屆金香玉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恭王府舉辦。參加研討會的領導、專家、嘉賓和記者約60人左右。
圖1
在主席臺就坐的領導有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古長江先生、副主任劉霞女士、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先生、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原院長吳國忠教授、北京大學寶玉石檢測中心法人代表、副主任崔文元教授(見圖1)。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古長江先生致歡迎詞,他說:恭王府面積28000平方米,每天要接待21000人參觀,從面積與參觀人員的比例看,超過了被認為接待超負荷的故宮博物院,所以,恭王府的接待參觀任務很繁重。另外,接待中央首長的視察或陪同外國領導人參觀的任務也經(jīng)常有,去年臺灣國民黨領導人連戰(zhàn)和親民黨領導人宋楚瑜到中國大陸訪問時,唯一到同一個單位訪問的地方就是恭王府。今年4月的一次會議上,政府提出了將恭王府建成“王府文化博物館”的意見,其地位將與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并駕齊驅(qū)。隨后,古主任話鋒一轉(zhuǎn),說到恭王府的文物被帝國主義列強搶掠,大量的文物流失到國外,在國外不少拍賣會的圖錄中,經(jīng)常能見到恭王府的文物,這些文物由國家或個人買回來也不太現(xiàn)實,但是先做一些復制品供大家參觀是可行的。今天,在恭王府召開“首屆金香玉學術研討會”,并用金香玉制作恭王府流失的三件文物的復制品送給恭王府,這說明恭王府的建設離不開人民的支持,非常感謝!
圖2
圖3
隨后,四川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yè)協(xié)會會長藍家琛先生代表四川寶協(xié)和四川金香玉工藝制品有限公司向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古長江先生捐贈用金香玉為原料制作的三件恭王府流失文物復制品(見圖2和3)。
吳國忠教授說:歷史上的傳說,金香玉是非常稀少和非常珍貴的,但沒有人看到。現(xiàn)代金香玉是在第30屆國際地質(zhì)大會上出現(xiàn)的,后來在各種展銷會上也有展出,這種礦石聞起來有巧克力奶油香味,但非常稀少,很難找,所以價格比較貴(展銷會上標價約1000元/公斤)。
崔文元教授對“金香玉”的定義、香味的來源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成都理工學院張如柏教授代表吳國忠教授、楊富緒教授、黃奇逸教授作“金香玉及其考證”的學術報告,從歷史記載、地質(zhì)學、礦物學、香料化學等多角度對現(xiàn)代金香玉進行了研究,結(jié)論是:自然界確實存在會發(fā)出香味的玉石(玉石的材料就是礦物),此類玉石只能在特殊的地質(zhì)環(huán)境中形成,自然界不大可能有大量出現(xiàn)。報告附有眾多檢測機構(gòu)對金香玉的檢測報告資料。報告還揭露了廣東、廣西、深圳、成都等地出現(xiàn)的假金香玉,大都是在大理巖表面涂上一層褐色有機涂料,再浸泡在某種香精中仿制而成的,用紅外分析儀測出假金香玉和真金香玉的紅外譜線是完全不一樣的。
北京大學寶玉石檢測中心副主任王時麒教授講述了2002年9月與楊富緒教授一起到陜西碑壩香石產(chǎn)出地考察的情況,在當?shù)刈钤绨l(fā)現(xiàn)金香玉的地方,撿了很多石頭聞,都沒有香味,后來進行地質(zhì)普查放炮,在放炮后的坑里取出的石頭是有香味的。這些帶香味的石頭是蛇紋石化大理巖,外表是褐黃色的,裂隙比較發(fā)育,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其香味來源可能是地下石油形成過程中有機芳香族氣體上升過程中被吸附;也可能是古代該地區(qū)長著許多帶有香味的植物,長期產(chǎn)生的落葉或植物死亡后流向地下的水被吸附保存的;也可能是細菌在分解“食物”過程中放出帶香味的液體被吸附。但現(xiàn)在傾向第二種可能性的人比較多,這也可以解釋在同一座山的不同地點找到的金香玉其香味會有差別的現(xiàn)象。
圖4
會后,大家參觀了真假金香玉的標本,真金香玉的標本見圖4。
--“首屆金香玉學術研討會”在首都恭王府舉辦
(責任編輯:老山玉器) |